明风万里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明风万里第7部分阅读(2/2)
,可这统筹兼顾的担子却大了许多。”

    朱由校原本笑吟吟的看着众人,可听了这番话,笑容却凝固了。半晌,才摇头暗道,都是些老狐狸啊……

    “李爱卿所言甚是,”朱由校嘉许道:“如此一来,户部原有的办事结构便不适应了。李爱卿才挠头不已。可对?”

    “正是,”李汝华一阵无奈,笑道:“臣原先只隐约觉得有些不对,可百思不得其解。幸有陛下点醒,才明白过来。”

    这是,其他人才先后明白过来。一时间,感叹之余,对朱由校反生出一股高深莫测的感觉……

    李汝华继续奏道:“国朝定制,户部的官员名额为51名,外加160名处理文书事务的吏。如今却又添加了数百人,这如何安插就成了问题……”

    “朕想的也是这些,”朱由校接口道:“朕想了个法子,把户部按照职权划分一下机构。从新核定编制,分派人员。”

    说罢,朱由校环视诸位大臣,看到他们都在聚精会神的听自己讲话,心中一阵得意。笑道:“依朕之见,户部可下属财政、统计、税务、会计、审计、仓场等六个官署,以侍郎署其事;署下再设司,以侍中署其事。如何?”

    此言方出,大殿内便乱成一团。户部原本有侍郎二人,并无明确责任划分。如今却增至六个,还有了固定职责,这和独自开衙又有何区别?怕是过不了多久,这六部之名便不复存在了……

    李汝华低头沉吟,到了现在,皇帝的目的已经昭显,自己又该如何应对呢?想起独自掌握国帑的后果,李汝华只觉不寒而栗。又想了想,才奏道:“陛下,这统计、税务、会计、审计、仓场,臣都明白,可这财政是何职掌?”

    “财政署的主要职责为统筹国帑,编制预算。简单的说,就是如今户部的缩小版,只是将一些杂务分割出去罢了。”见李汝华还有些不明白,便解释道:“这样说吧,每年年初,财政署编制预算,看需要收多少税,花多少钱。交内阁批准后,便照此执行。税务署去收税,收完税把钱粮都交到仓场。但仓场只负责保管。朕想花钱,就要看一看是否符合年度预算,如符合,就在会计署报账后,去仓场领取;审计署对此进行监督,如不符合预算,可以驳回。”

    “哦,原来这审计署干的是户部给事中的活啊。”左都御史张问达恍然大悟。

    “不错。”朱由校应道:“这预算既然交内阁批准,那执行就要靠审计署监督,户部给事中便改为审计署。”

    众人不置可否,唯独周嘉谟问道:“陛下,这统计署又是何职责?”

    “财政署编制预算,总要有所凭借。这统计署便是统计土地、编口,为内阁决策提供便利。”朱由校沉着应对。

    “陛下,”方从哲突然想起一事,连忙奏道:“户部尚有移民垦荒、铸造钱币、抚恤贫老等事务,这又该如何处置?”

    朱由校闻言一阵头晕,心中更是暗自叫苦,难道还要成立个农业署、民政署吗?只好问道:“这些事务以前是怎么划分的?”

    李汝华苦笑道:“以前,户部尚书主管全国户口、赋役方面的政令。侍郎掌稽核版籍、赋役实征等会计统计工作。这些日常事务则有臣与两位侍郎分理。”

    朱由校的脸一红,急忙掩饰道:“这些朕都知道,这样吧,再增设个农业署,负责全国农事;再增设个侍郎,帮李爱卿把这些俗务都管起来,如何?”

    众人一听,好家伙,这下子,户部有了八个侍郎。一时间,心思各异。要知道,今上早就明确表态,现任内阁阁臣和七卿是三年不变的,这侍郎衔就是官员三年内能达到的极点。在三年后,这些侍郎就是角逐内阁大学士的生力军。想到这里,众人的心不由得热了起来……

    见大臣们脸色各异,朱由校暗自发笑,这下有了狗骨头,看你们谁抢的快……。正得意间,却看见方从哲上前启奏。

    “陛下,”方从哲问道,“国朝本有仓场总督,设在通州,职掌漕运粮库,以户部侍郎兼职。如今有新设仓场官署,这两者如何区分,还请陛下示下。”

    “这个,”朱由校稍一沉吟,“既然命仓场署掌管国库,那就不必另设机构,两者合一即可。如事务繁杂,可在通州设佐官负责。”

    “臣遵旨。”方从哲应声退下,心中暗自盘算,这样以来,仓场总督变成了仓场署,给事中变成了审计署,只是其他事务做了细分,添了几个主管,想必舆论不会太过反对……

    见方从哲退下,李汝华却上前奏道:“启奏陛下,户部原有十三清吏司,分别对照各省。如今如何变更,还请示下。”

    “按业务划分,”朱由校对此早成竹在胸,“至于如何划分,则由尔等共议。商议后交予朕御览,批准后实施。”

    “臣等遵旨。”

    君臣又商议几句,大殿内就静了下来见。已无事可谈,朱由校只得放诸人离去,自己转回乾清宫安歇……

    皇帝自去休息,可大臣们却各有动作。方从哲约了李汝华,刘一燝、韩爌、周嘉谟等人却等了王安,其他几人则是三三两两,各自分头离去,想来今夜必是多少人的不眠之夜……

    ※※※

    次日,十月初九,常朝日

    因昨夜多饮了两杯,当宋平恩赶到午门外的时候,已是寅正二刻(四点半)。此时,官员们多已来到,正在那里三三两两的闲谈。宋平恩松了口气,找到户部所在方位,挤了过去……

    宋平恩,两榜进士出身,现任户部浙江司郎中。正可谓年少有为,春风得意之时,宋平恩也因此自傲,言谈举止中未免有些倨傲。但因他是个有才干的,户部尚书李汝华也极其看重他,才未被众人排挤出户部……

    卯时(凌晨五点)正,午门击鼓,令文武大臣列队从午门左右掖门进入,并按品级分列于奉天门前两侧。宋平恩便打起精神,随户部队伍鱼贯而入,在奉天门前对着城楼皇帝方向行了一跪三叩礼……

    此后便是九卿六部大臣按照部门顺序,依次奏事或敬呈奏折,由皇帝作出有关决策。因与己无关,宋平恩便借此机会想起心事来……

    前日,皇上突然下令,命各衙门钱粮仓库尽数划拨户部,还拨的甚急,竟在一日内完成,京中舆论一时猜疑不定。宋平恩虽官位卑下,但也知道户部犯了众怒,尚书李汝华位置难保。想到这里,宋平恩便犯起愁来,李汝华一旦离职,自己又该如何是好……

    第三十四章 王安的疑惑

    当王安走进弘德殿的时候,门客汪文言的话还在他耳边回响,“今上好像变了个人似的……”

    “是啊,原本懦弱、贪玩、不知礼仪的校哥儿变了,现在的皇帝虽一如既往的不知礼仪,丝毫无君王之仪。但好学、有主见,可谓天生英主,正是大明之福。”王暗自己劝自己,话虽如此,可他总觉得有些不对劲。“皇上勤学上进,这是好事。可他以前毕竟不读书,那些治国的本领又是哪里来的?难道真如自己所想,皇帝身边有高人?……”

    带着满腹疑问,王安走进了弘德殿。一进宫门口,却看见宫女正在为皇帝梳头。王安心中一动,便走上前去,换下宫女,自己给皇帝梳了起来……

    “大伴,那些官员都走了吗?”朱由校从铜镜中看到了王安,便开口问道。

    “他们都回衙门去了。”许是心中有疑,王安总觉得皇帝的言谈举止和以前大不相同,便淡淡的回道。

    不想,朱由校却‘噗嗤’一笑,“大伴,你好久没有给朕梳头发了吧?!”

    “是啊,”王安听了,心中也是感概万千。自从光宗皇帝即位,自己便进了司礼监,从此忙于公务,却又身体多病,只好勉力支撑。此后又连续发生了那么多事,让人目不暇接……。此时看看面前的少年,更是心生怜惜。“陛下,你也好久没做木活了……”

    “是啊,”朱由校听了身体一颤,忙举起手掌,掩饰道:“朕好像都忘记了如何拉大锯了。大伴你看,”把手掌高高举起,“这上面的茧子好像都掉了不少……”

    王安定睛一看,手掌上却如往常一般,伤痕累累,老茧丛生。便出言劝道:“陛下如今贵为天子,肩负着江山社稷。也确实不好再去做木匠活了……”

    “朕知道,”朱由校用力的点点头,却吃疼的叫了一声,吓得王安连忙松手请罪……

    “不妨事,大伴还接着梳。”朱由校毫不在意,又接着刚才话题。“朕如果还要做木匠活,那不是找骂吗?那些言官谏臣,可不是吃素的。”

    “那倒也是。”王安终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在朱由校的头顶百汇|岤处,生有一个大大的黑痣,因头发盖着,旁人从不知晓。只有王安等宫中老人幼时抱过朱由校,才记得此事……。验明了真身,王安的心终于放下一般,便笑道:“那些读书人啊,可是想出名想疯了。”

    “所以,朕才办了辩论会,给他们个出名的机会。”朱由校乘机兜售自己的治国理论,“日后,等朕掌控了局势,就让他们在邸报上写文章,只要不泄露朝廷机密,就任他们折腾。”

    “这倒也是,陛下也可以从里面选些人才。”王安仔细一想,便哑然失笑。“只不知陛下是怎么想的,能想出这些好办法……”

    “还不是被那些人逼得。”朱由校得意一笑,“不过这毕竟不是正途。朝廷选拔人才,还是要科举正途,在简拔些勋贵子弟作为辅佐即可。”

    “陛下能这样想,那就对了。”王安点头称赞,“科举,毕竟才是正途。可也不能冷了勋贵之心。”说着,话音一转,“陛下到是天生圣明,对这治国颇有研究。”

    “大伴,你在取笑我。”朱由校的脸‘腾’就红了,“这算什么治国啊。只不过,前段时间你去了昌平,魏朝又不敢拿主意,那些大臣们朕又不敢信,只好找些事情做。却不想,还能得到大伴夸奖。真是侥幸。”

    “可是陛下先掌握了邸报和东厂,又补选了阁臣,整顿了户部。外面的大臣们都在猜疑呢?看是谁给陛下出的主意。”王安不信,便出言试探。

    “是吗?”朱由校眉头一挑,知道不好蒙混过去,便把自己思虑已久的理由搪塞了过去。“东厂可不是朕想夺大伴的权,而是见大伴身体不好,不愿劳累大伴。再说,东厂是做脏活的,大伴还是少挨点骂为好。”

    王安听了,哭笑不得,只好谢过皇帝关心。心里却是一阵暖洋洋的……

    “至于邸报,是骆思恭奏报,捉拿李如柏时,走漏了消息;朕又查问了一下,当年萨尔浒之败,也是邸报把军情尽数泄露。这才进行了整顿。”朱由校接着解释道。

    “陛下整顿的好。”王安夸奖道。“打了那些大臣的脸,还让他们无话可说。”

    “至于户部,朕是这样想的。”朱由校做出一番听了夸奖,洋洋得意的样子,接着说道。“如今各地灾情迭报,朝廷必须要有足够的钱粮,才能赈灾;必须要让百姓能老有所获,才能度过荒年;必须有一支精锐的军队,才能稳定局势。所以说,钱粮、良种、军队,好比这凳子的三条腿,缺一不可。”

    “这世上哪有三条腿的凳子啊?”王安目瞪口呆,诺诺的问道。

    “朕自己想的,还没造出来呢。”朱由校连忙解释。

    “原来是这样。”想起皇上的木匠本领,王安倒接受了这个解释。“可依老奴之见,赈灾需要文臣操办,这凳子还是做成四条腿吧。”

    “对啊,还是大伴聪明。”朱由校抚掌笑道。“不过,文臣这个凳子腿可不好收拾啊!”

    王安也觉得好笑,自己却和皇帝讨论起木匠活了,便笑道:“不妨,这木材上有疖子,便用刨子刨掉;有糟心,就用……”

    “凿子,”朱由校接了过去,和王安一起把这句话喊了出来。登时觉得有趣,便和王安哈哈大笑起来……

    主仆之间一阵畅谈,顿觉的亲近不少,可王安心中还有个疑问不解,便问道:“陛下是怎么想出那个灾情统计表的呢?”

    “大伴教我的啊。”朱由校漫不经心的应道。

    “是奴婢?”王安吃惊不小。

    “对啊,”朱由校应道,“以前,朕做木活,你不是总拿个账薄过来。告诉朕,这个月用了多少材料,上个月又用了多少,上上个月……,都快把我烦死了。”

    “就因为这个?”王安瞪大了眼睛,却想起东宫旧事,心中一阵温暖,看向皇帝目光又多了几分慈爱……

    “对啊,”朱由校扭过身子,一本正经的说道,“大伴,你知道不知道。那些大臣拿着奏章,说哪里哪里受了灾,要减免赋税,要拨钱粮救济的嘴脸。和你当初让我节省,说宫中用度不够的样子,真的是一样的可恶啊。”

    “可恶?”王安顿时觉得自己的脸好像在发烫似地,一时说不出话来……

    “对,可恶。”朱由校心中暗笑,便接着忽悠。“朕不相信灾情有他们说的那么严重,就把他们报的灾情都标在表格上,做成账目来看,也好了解下这批木材的底细。却不想,灾情那么严重。”话语逐渐低沉,两滴清泪缓缓地顺着脸颊落下……

    “陛下,”王安只觉自己是那样的可恶,年仅十六的皇帝已经在为国事操心,自己却在妄加猜忌,真是该死……

    第三十五章 农事

    君臣二人一阵详谈,终于消除了心结,朱由校更把自己对政局的一些想法告诉了王安,并听取了王安的一些建议。正说到酣处,却听见宫人来报。詹事府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讲、日讲官孙承宗和詹事府少詹事兼河南道监察御史徐光启联袂求见。朱由校便让王安陪着,在弘德殿接见孙、徐二人。

    徐光启今年已经五十八岁了,从表面上却看不出老态。他身材魁梧,脸色黝黑,双手布满老茧,如不是身上散发出淡淡的儒雅气息,又身穿官服,朱由校必定以为这是个老农,而现在,他对徐光启只有敬重之意……

    “徐爱卿,”朱由校温言向问,“你的《番薯疏》朕已经读过了,确为真知灼见。而朝廷的困境,朕也命人给你细讲过了。你可有何建议,尽管讲来。”

    “启奏陛下,……”

    徐光启刚要起身进奏,却被朱由校打断,“徐爱卿只管坐着讲,不必起身。”

    “遵旨,”徐光启退却不得,这才半个屁股沾着椅子,斜着坐了下来……

    “启奏陛下,以臣之见。北地灾害连连,唯有抓紧备荒,积极救荒。才能挽回颓势。”徐光启言道。

    “那又如何备荒?”

    “启奏陛下,备荒当以预弭为上,有备为中,赈济为下。”见皇帝饶有兴趣,徐光启便接着解释道,“预弥为上,则为浚河筑堤、宽民力、祛民害。如此可给民生息,使民能够自立。同时,可鼓励垦荒,兴修水利,使民能安居乐业。”

    “嗯,朕明白了。”朱由校接着道,“有备为中,则是要准备好救灾物资,如发生灾情,要立即赈济,避免民乱。对否?”

    “圣上圣明。”见皇帝这么快就明白了自己的意思,徐光启有些惊讶,连忙应道。

    “朕听说,九边军户屯田,往往收的还没有种的多。徐爱卿又如何能保证百姓垦田后,能有收获呢?”朱由校却又提出个尖锐问题。

    “启奏陛下,臣以为九边屯田,颗粒不收,实因气候寒冷、天气干旱、土地贫瘠,原有粮种不能适应。”徐光启连忙奏道,说到一半,却想起皇帝曾下旨求良种。便转过话头,奉承道:“陛下天生圣明,想必早知此中情弊,才有下旨求耐旱、耐寒、耐贫瘠的良种之举,真乃百姓之福份。”

    朱由校闻言心中得意,却说道:“朕那是病急乱投医,一时急切而已。后来听得孙爱卿推荐,才读了爱卿的《番薯疏》,倒是颇有启发……”

    旁边陪坐的孙承宗连忙起身奏道,“为国荐才,此乃臣的本分。”

    朱由校点点头,示意孙承宗做下。却又讲道:“依徐爱卿所见,这推广良种,真的如你那《番薯疏》序文中所言,确实可行乎?”

    “启奏陛下,确实可行。”徐光启站起身来,郑重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