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天下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逆流天下第9部分阅读(2/2)
信之如左膀右臂,最终让这些j细打开了沈阳城门,七万明军在总兵尤世功的带领下战死……曾志国不愿想象那些明军忠勇将士的心情。

    熊经略和王化贞巡抚为了证明对方更白痴而分兵做战,最后放弃了明朝二百多年来在关外修建的堡垒和大量物资……几十万辽东军民归顺了后金。

    袁崇焕擅杀皮岛总兵毛文龙,最终使得明军将领都纷纷拥兵自重,从此文官节制武将的传统在大明土崩瓦解。

    内有流贼,外有后金,崇祯想要议和,结果东林党大臣黄道周上疏反对,义正严词的说法让皇帝无言以对……结果大明被内外交攻,流贼和后金轮流来打酱油。最后等李自成攻到京郊了大臣们还在推诿过错,不敢附议迁都南下的动议,结果崇祯明明想跑却被堵在了北京,最终掩面上吊。

    到了现在,江南的阉党余孽与东林党的残余势力的斗争到了令人指的混账地步,没有人把眼光从内争中拔出来看一眼江北的大局。

    可杀,明末文臣皆可杀!

    现在扬州城防明明摇摇欲坠,在史可法的眼里清兵却是强帑之末,在没有红衣大炮的帮助之前是不可能攻下扬州的。所以史阁部的心情极好,所以才自认其错,而且跑过来勉励曾志国这个悍将加强信心……曾志国有时很搞不懂,明朝的文官都是些什么人。

    “大人,末将以为现在说这些还太早了。”

    “这个本官明白……不过本官认为建奴必定会弑羽而归的。”

    史可法环顾左右,向着曾志国笑道:“一而衰,再而竭,建奴强攻若此,所以本官判断只要再顶一两天,建奴气沮退师是必然的事。士气衰竭,就算建奴有红衣大炮,不过本城依然有大将军炮助守,也不需惧怕!只要三军效命,将士忠勇不怕死,本官觉得扬州一定会安然渡过此劫,我大明也会渡过此劫……哈哈!”

    史可法满面春风的走了,不过临行前不曾忘记对城头的官兵进行勉励,虽然城头明军的体力消耗的太厉害而无法回应,不过史可法的行为还是引了一阵阵的欢呼声。

    阁部大人的赏银和酒肉毕竟可以让士兵恢复一点士气和体力的……

    “史将军,本将认为明天将会是最严峻的一天。”

    曾志国没有过多的关注史可法的行动,他更关注的是城外的动静,就在不远处,建奴的伐木声一直响个不停。如果他判断的不错的话,到了明天,也就是四月二十九日这一天,将会是扬州城在建奴运来红衣大炮前最为残酷的一天。

    夕阳西下,两个年轻的大明武将并肩按剑昂然而立,身后的大红斗篷被劲风吹的烈烈作响。

    “明天确实将会是残酷的一天,不过本将认为胜利一定会属于我们。”

    史德威的话并不多,在简单的回应了曾志国的判断之后,他又把眼光投回了城外……已经做完了一切可做的,剩下的,唯有决死拼杀而已!

    【求票,有推荐票的同学一定不要忘记投票啊,拜求。】

    友情推荐:《九州龙神传》

    小说作:屈九离

    盘古的元神、触龙神的血液、鸿钧的道法。谁能一人独占?

    中国古代为什么要叫着九州?中国人为什么称为龙的传人?而现在为什么中国又叫着华夏?我们又称为华夏传人?

    本书不仅会向你展示宇宙级圣人——柳无恒的牛逼生活,更会让你了解九州的传奇、龙的传人的由来。

    盘古界、九州界、须弥芥子空间、华夏界、三十三天、以及暗物质世界,在这些博大恢弘的场景中,柳无恒的命运也是一波三折,本书将替你打造奇幻修最为宏大的修真场面,最为曲折离奇的修真故事,超500万字的长篇修真巨作,横空出世!

    第三十九章 攻城

    大明弘光二年四月二十九日,清兵在扬州西门外的山岗四周伐木制器,两天时间内又制造了大批的攻城武器,扬州攻防战中最为关键的一天到来了。

    清兵有超过五万人八旗主力,同时第一批降投的原大明徐州镇的降兵整编完毕,这些降兵已经剃了头,只是还穿着明朝的军服,他们被编入了绿营军中,地位在汉军旗下,而此时的战斗力也远远不及汉军八旗。

    李成栋部攻击江阴八十三天,守军强悍是一方面,城小难攻是一方面,不过这些新降绿营兵的战斗意志薄弱当然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有鉴于此,清军不能把这些新降的绿营兵当成攻城的主力……攻城战的残酷使得满洲八旗都士气低落,这些新附汉军就更不必多说了。如果当真驱赶他们拼死攻城,只会引起新附军的崩盘而得不偿失。

    清晨时分,在号角声声中,清军的八旗主力来到了扬州西城外列阵。

    四色的黄白蓝红军旗在风中飘扬,号角声声,刀枪如林寒光耀眼,超过三万人的满蒙汉军八旗军队排成了一眼看不到边的长蛇阵,在阵势中央超过百面的大鼓正被敲的隆隆作响,鼓声与号角声,再加上阵势前的骑兵来回奔驰践踏的马蹄声混杂在一处,威势当真是骇人之极。

    “建奴也只是技只止耳了……”

    看到城外的声势,史德威并没有一点受到震撼的表情。这几天来清军已经连续攻城数次,每一次都是摆足了威势,结果除了留下大片的尸体之外一无所获……这样就使得史德威这样的年轻将领对清兵的攻城能力有了一个比较鄙视的评价。

    曾志国微笑道:“虽然如此,建奴今天是拼尽全力了。今日若不能克城,对建奴士气影响极大,所以不可轻敌。”

    最近这段时间以来,他做的好象不多,其实倒是清军攻城的全副套路都被他关照过了一次。身为一个穿越客,当然是要对敌人的举动了如指掌,并且有相应的应对,不然哪还有脸面站在这里搔弄姿假装名将……

    清军攻城不是强项,从抚顺到沈阳,用的是细作,里应外合打开城门,这才得手。除此之外,攻宁远失败,攻锦州连续失败,后来得手也是外城的蒙古鞑子打开了外城门投降,这才失陷。然后山海关至宁远一线一直攻不下来,几次入关抢劫全是绕道,不然就得老实呆在辽东,对关内无从下手。

    能入关。是吴三桂打开关门放了清军进来。若不然。仍然只能绕道。而绕道几千里。后面还有关宁防线不能放心。所以就算明朝倒下。清兵也不能全力入关。

    吴三桂。不论有什么苦衷。华夏千古罪人这一条。无可辩驳。

    曾志国一进城来。肃军纪。明赏罚。兼并甘肃镇四千官兵。杀诈城降军。清军没有办法。只能强攻。而没有内应。只能依靠人命来填。清军软弱之处尽显。也难怪史德威说清军技止此耳。

    “确实如此。本将刚刚失言了。”

    史德威点了点头。向着曾志国抱有歉意地一笑。然后又道:“总兵大人在城楼指挥。本将与曾将军各自上敌台迎敌吧。”

    “好。就这么办吧。”

    两个将军急匆匆分开了,城楼高塔之上,淮扬镇总兵刘肇基亲自指挥西城的守军。今天清军全力来攻,所有的明军将领都觉得压力沉重,因为有大量绿营兵的加入使得清军人数激增,现在除了西城门这里清兵人数众多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外,北门那里一样面临着极大的压力。除了甘肃镇的明军外,还只得从西门这里抽调了不少士兵过去增援,这就使得守城方的压力更大了。

    扬州城的战备工作极差,城外埋下的木桩极其有限,也没有护城河做为屏障。在前几天的攻城战中清兵报销了大量的攻城器械,不过经过两天的恢复后卷土重来的清兵又打造了大量的器械,而城外原本就极少的木桩和拦马墙都被彻底夷平了。

    这样就是说清兵可以直接攻击城墙和城门了……守军的压力无疑是更加沉重了。

    匆忙赶上敌台指挥的曾志国心情沉重。扬州的明军与真正的明军精锐比起来无疑是有极大差距的。当年守锦州的是明军第一强兵关宁军,所以祖大寿能在守城的同时等待援兵,而少量的关宁军从宁远赶到锦州城外时就敢于在正面战场与清兵对峙交战,并且各有胜负。

    与关宁兵、天雄军、秦军、洪兵等明朝精锐部队相比,扬州的守备部队不论是装备还是战斗意志都远远不及……统帅的水平当然也不必提了。明朝最优秀的文臣武将已经在几十年与后金和流贼的战斗中损耗干净……他们不是战死就是投降了。

    看着勉强提起精神来的守兵,曾志国只觉得心情异样的沉重。

    几天的守城战下来,曾志国现自己除了穿越而来的优势外,原本的战场认知都要重新学习。可以说,老实憨厚的史德威在这方面都远比他强悍的多了。

    在不远处的另一处敌台上,史德威已经在根据城头高塔上的红旗来调整自己的战兵防御位置,同时把自己麾下的弓帑手安排的井井有条,层次分明。在弓帑手的身后是一群辅兵和民夫,他们正点燃火堆,准备油脂和小型的火药包,同时把大块的石块和擂木搬运到位,在每隔一两百步的城墙后,有搭建起来的临时炮台,在炮台上,炮手和辅兵们正在装填炮弹……

    大将军炮的炮弹每填一次所需要的时间实在是太久了,大将军炮每打一炮弹足够红衣大炮开火三次以上了……曾志国很怀疑,等清军的红衣大炮运送到扬州城下,凭着这些大将军炮要如何压制敌人的火炮火力。

    城外的清军终于准备完毕了,所有的披甲骑士都已经下马,在不披甲人和徒步跟役等辅兵旗丁的帮助下,这些清军中最为精锐和敢战的士兵们开始披戴好自己的战甲,于此同时,辅兵们已经架着云梯和各种器械向前推进了,等披甲兵开始行动后,他们就在在更加凌厉急迫的鼓声中向着扬州城猛冲过来。

    第四十章 登城

    清军的攻城器械一如前制,与他们在万历末年使用的器械一脉相承,并无太多改变。

    在震天的鼓声的激励下,第一批来攻城的八旗兵脸上都露出亢奋的表情。虽然城头下的尸体堆积成山,不过破城后的美好前景还是使得这些建奴士气高昂。只要攀上扬州城头,一切就结束了,然后就是金钱和女人。

    明军给清军第一波的打击就是刚刚装填好的大将军炮。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装填好的火炮被依次点燃了,引火药在火门里迅速燃烧,然后把炮膛里的火药点燃,在巨大的冲击力下,炮管里的炮弹和装填进去的瓷器碎片、铁沙、铁丸、碎石等杂物一起喷薄而出,全部落在了清军的阵中。翻滚的炮弹呼啸着从半空中落下,每一颗炮弹都能造成清军的巨大死伤……曾志国看到一颗炮弹跳跃着先把一颗脑袋砸进了脖腔,然后又落在了后面一个清军的胸口,直接把那个清兵的铁甲连同肋骨一起打的凹了进去,而被击中的清兵则仰天喷血,然后滑倒在地上。

    其余的碎片与小石子,再加上铁沙与铁丸也给清军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从炮管里射出来的碎石威力远远大过弓箭,不少没有披甲和头盔的辅兵被碎石击中了脑袋,整个颅骨都被打碎了,脑浆混着血水一起飞溅……曾志国把脸扭了一下,不想细看了。

    大将军炮的威力虽然惊人,不过明清双方都明白这种炮填太过麻烦了。清军从辽东时代起就常吃火炮的亏,对明军所有的制式火炮都了解的特别清楚……所以当第一轮的炮响之后,满脸惊惶之色的清军从死亡的威胁里又清醒了过来,他们出了狂喜的叫喊声,所有的战兵和辅兵一起加速奔跑,他们明白,距离城头越近,被火炮打死的机会就越小了。

    在清军接近一百步以内,城头上的明军旗帜招展,得到了命令的明军将士在军官的指挥下,开始用近战火器杀敌。

    在曾志国身边就有超过五十支的鸟枪,其中还有几支罕见的九头鸟,这种火器长达三米,重二十四斤,射程可达二百米,威力远远超过了轻型鸟枪。除了九头鸟外,西城上还有十几架一窝蜂,这种火器则是把几十支火箭装在箱型木匣内,引线缠在一处,引火后一起射如乱蜂蜇人,所以名叫一窝蜂。

    明军火器分布的地域性很强,如三眼鸟铳和佛郎机在北方的关宁军中大量配给,在南方则很少见到,装配的火器普遍为这种被命名为鸟枪的火绳枪。

    明朝的火器十有装备在北方,特别是关宁军中。而南方驻军除了配有鸟枪外,其余的火器就极为少见了。九头鸟射程极远,拥有三角支架与旋转功能,其杀伤力也远远大于轻型鸟枪。不过在明朝缺乏制度性与标准规范的火器制作史上,这种火器在中期之后就不再生产了……

    尽管火枪不够多,不过嗡嗡作响的一窝蜂在一起击的时候声势还是极为骇人的,瞬息间几千支燃烧着的火箭一起飞舞了出去,箭矢在半空中稍稍停滞了一小会后,就乱纷纷的落在了清军阵中。

    披甲的清军举起了自己的圆盾抵抗火箭的袭击,不过一窝蜂的密度太大,不断下落的火箭还是穿过了盾牌的防御,落在了清兵缺乏防御的腿部和脚上,中箭的清兵疼的龇牙咧嘴,虽然伤势不重,不过肯定是失去了战斗力无法再战了,而辅兵们虽然没有盔甲护身,不过躲在望车和云梯后的他们反而相对安全了很多。

    由于下落地火箭太多。在城门不远处还引了几架云梯地燃烧。这让清军地无甲辅兵们手忙脚乱地忙活了一阵。不过蒙了牛皮地云梯在防护上虽然强固了很多。不过晒干和涂过油地牛皮太容易燃烧了……很快辅兵们就放弃了救下云梯地打算。冒着箭雨试图躲到别地云梯或是望车身后。

    这时候明军地鸟枪手和帑手都开始射了。城头地梆子声响中帑手和鸟枪手们迭次上前。密集地箭雨射地清军抬不起头来。而在一百步之内。鸟枪也打地那些露出身形地辅兵们嗷嗷叫唤。惨不堪言。

    九头鸟地击声音显地格外欢快。与略显低沉地鸟枪声音形成了鲜明地对比。这种巨型火枪口径极大。虽然密封性差。不过在这样近地距离内。它地杀伤力是足够了。每一枪过去。不管被击中地清兵有多厚实地铁甲都毫无意义……因为中枪地清兵肯定被打地稀烂。或是干脆击被巨锤击中身体一样。上半身与下半身直接被打地断裂开来。

    从清军动攻击到接近城门地这一段时间内。明军地火器与制作精良地帑箭给了清军巨大地杀伤……就这么几百步地距离。无数地凶悍之徒连城墙地影子都没有看到。就这么被明军地火器给解决掉了。

    不过清军很快就出了欢喜地呐喊……由于没有木桩和拦马墙等辅助地城防设施。从攻击阵到到城墙只有这几百步地距离。城头明军地火器和弓箭虽然厉害。不过毕竟是数量太少。对清军杀伤远远没有到不可承受地地步。在经历了地狱般地打击之后。攻城地清军终于把蒙着牛皮防备弓箭地梯塔搭上了扬州城地城头。

    而远比城头还高地望台也显示出了它地威力。这种同样有保护措施地木制有轮转地平台已经逼近了城头。望台上有清军地精锐射手。他们将攀在这种木台之上。用自己手中地弓箭居高临下地与城头地明军对射。直到披甲战兵把城头地明军全部杀死赶走回止。

    在拥有大炮之前,这是清军最成功也是最好的攻城方法,它所需要的只是士兵的勇猛敢战和精良的射术,而这两样清兵则远远超过了明军。

    “喝!”

    几千建奴战兵举起了自己手中的盾牌和长刀,然后吐气开声,一起呐喊示威。沉闷的暴喝声整齐划一,盖过了明军的厮杀声,从白山黑水一直杀到长江之畔,这些精锐的满洲八旗拥有足够的野蛮凶残的战意和天下无敌强悍之极的自信。

    在这样令人窒息的呐喊声中,清军的战兵开始向着扬州城头迅速攀爬,对扬州守兵来说,真正的考验开始了。

    【票票票,请投推荐票。】

    第四十一章 死士

    “杀奴!”

    旗帜招展,明军的战兵持刀向前,抵挡那些攀城而上建奴披甲,辅兵和民夫们去推翻那些搭在城头的云梯。弓箭手和鸟枪劲弩则开始与望台上的建奴射手对射,在弓手和鸟枪手的身边,不少辅兵扛着大盾,为射手帑手们挡住那些从高处射过来的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