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你的!”
“那你们哪,这扬州城可是必定守不住的?”还没习惯自己的身份,曾志国下意识的就把心里话给问出来的。
看着史威德铁青的脸庞,曾志国后悔的恨不得抽自己个大耳刮子。
两人沉默良久,史威德终于干笑两声,道:“走着看吧……现在这光景,督镇大人是绝不会离开扬州的。他老人家奉命督镇淮扬,旬月前朝议还有北伐之议,谁料想现下北伐不成,反教人一直打到长江边。以他老人家的脾气秉性,断不会让城别走,只会与城同亡。不成,咱们就随着他老人家一起殉了算了,咱们大明天下,降官儿太多,降将太多……总得有几个与国同亡的,这才对得起大明这三百年的天下!千百年下,史书里还能少了咱们一笔不成?”
眼前这个不温不火,三十出头看起来还如俊秀少年的年轻副将,打的也是这种主意!
饶是曾志国一副局外人的心肠,这会子也忍不住肃然起敬。
这种局中人掏心窝子地话。就在这画角呜咽地扬州城内。对着肃杀地星空夜景。曾志国冷不丁地打了一个冷战。一时之间。竟是不知道怎么接话儿是好。
“早点歇着吧。事情也未必就到绝望地步。”史德威反而又转脸安慰了曾志国几句。这才急匆匆赶了回去。侍奉史可法用晚饭。
一时间曾志国颇有点儿烟消云散地感觉。晃了晃头晕目眩地脑子。这一天下来地事情。走马灯似地在脑海里转来转去。
莫名其妙。就到了明朝。还附在了一个大明游击地身上。还不是盛世。正是明末清初最乱地这年头。大明完了。大顺正一路逃窜着呢……大清么。还不是史书上所云地煌煌盛世。剃、逃人、圈地。诸多恶法行诸天下。汉人。猪狗牛羊一般。
四川杀人。陕西杀人。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三日……种种可怕地场景就在曾志国脑海里转来转去。
嗯。还有扬州十日……曾志国有点儿欲哭无泪地感觉了。刚刚史德威说地是漂亮。要走随意。可倒霉地是乱世之中人不如狗。外头又是明朝乱兵。又是清兵。他一个人要是能孤身上路且还能活着回到江南。那真是不大不小地奇迹了。
况且,天下之大何处可去?弘光朝一完,有贤王之称的潞王在杭州降了,鲁监国扑腾不了几下也完了,隆武帝永历帝,折腾来折腾去,最终都是风吹鸡蛋壳……全完!
要不,降清?
曾志国摸一摸头顶的长,再想想这时候清兵头上的金钱鼠尾,身上竟是一阵恶寒……
算了,我煌煌大清的那些个老底儿后世的人谁不知道,为大清开国鼎定天下尽一分力,曾志国自忖自己还没有无耻到这种地步。
先走一步是一步吧……不行就和朱舜水老爷子偷渡到日本去吧,听说这时候小日本还没那么邪性……
仰望着头顶的璀璨星空,耳朵里听着巡夜兵丁悉悉索索的脚步声响,嘴里嚼着从城角拔出来的草根,品味着那特殊的青涩味道,曾志国翻来覆去,竟是一夜不能成眠。
“轰……”
带着种种乱七八糟的念头,曾志国下半夜才勉强睡了下去,正梦到自己在坛子上和人打笔仗的功夫,耳朵边雷鸣般的响了起来。
猛一睁眼,头顶的天空蓝的让人心碎……
打雷的声音却是一直响个不停,曾志国迷迷瞪瞪站起身来,又傻了一小会儿,才又想起来自己个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境地里头。歪着耳朵仔细再一听,却又是吓的小脸白。
这鼓声,明显是在城头外头敲响起来的……再看四周,穿着战袍的大兵们提盾举刀,正没王蜂一般的往城头上拥,官兵们都与曾志国一样,满脸憔悴慌张的模样,甚至比曾志国还远有不如,有不少明军士兵,连自己个手里斤重的大刀片子也拿不稳了。
嘿,就看明军这队列这精气神这胆量,就知道扬州城还能守不能守了……
倒也怪不得这城里头的明军,留在史可法手里直接指挥的,只有原本镇守扬州的四千来人,这原本就是地方杂牌二线部队,不然也落不到督镇大人手里头。除了这四千人,还有何刚指挥的两千人的忠贯营士兵,这两千人,还算勉强能打,不过与高杰、刘泽清等人的精锐相比,犹有差距。再有,就是刘肇基总兵手里头的四千多人,与扬州驻兵一样,这几千人也是标准的垫底鱼腩,只有大刀长枪,盾牌和铁甲都没有几具的地方部队……
加起来一万来人守着这么大的城池,还没火器没援兵,这要是能有战斗力和士气才真是活见了鬼!
第五章 降是不降?
整个城头都是鸦雀无声,稀稀啦啦的明军士兵们都瞪大了眼瞅着城头下头,不少人还在嘴巴里出倒抽凉气的声音。
曾志国远远看到,史可法和他那一群幕僚武将们也奔出了城楼,趴在城头砖墙上望下看着。
扬州西城在整个城防系统里算是最为低矮的,对面就是高高的山岗连绵成片,山岗上树林密布郁郁葱葱,承平时节原是普通百姓休闲纳凉的好去处,这会子西门外头连绵不绝的正是大队的建虏大军。
清军几万人的队伍就这么寂静无声的占据了城门外面的有利地形,比城墙还要高出一截的土岗上站满了蚂蚁一样的清兵,在夏日的阳光下,这些理着金钱鼠尾的清兵士卒们正在砍伐着山岗上的树木,以便打造攻城器械和建立防御和瞭望所用的工事,在城门正面里许外,数不清的旗帜下依着满八旗、蒙古八旗、汉军、绿营分别站列了数不清的清军将士。
看到如斯场景,曾志国便忍不住也与其余的明军士兵一样,倒吸了一口凉气。
俗语说千人成列看不到边,而眼前的清兵少说也在三万人以上,一眼看起去,刀枪剑戟密布成林,枪尖刀光汇集成片如同一簇簇钢铁森林,无数头顶樱盔身披镔铁战甲的八旗骑兵在城外来回的奔驰,原本用于百姓进出的官道之上但见尘土飞扬,杀气凛然。
曾志国知道,这还是多铎南下大军的一小股部队而已,刘良佐与刘泽清、高杰等降镇大军刚刚收编没多久,八旗贵族还在给这些汉j部队做最后的整编,再过几天之后,十几万明军就会绵延不绝的奔赴过来,参加对扬州城的围攻,同时在长江边上征调战船,准备渡江攻击南京。
这十几万明军,还会帮助清军攻打江阴,攻打江南浙东,其中原高杰部下李成栋部最为悍勇善战,很多关键的战役都是李成栋所部参与获胜,而李成栋一直攻到广东城下,为了大清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就是眼前的情景,都教这城头上的明军将士无法承受了……不少人面色青白,双手颤抖,脸上的表情似哭似笑,有不少人,竟是已经站立不稳!
倒也怪不得这些普通的明军士兵们,大明和东虏打了几十年仗,除了偶尔守城战胜外,野战竟是没有一场可以拿得出手的胜利。
而剃着金钱尾鼠的八旗大军,似乎也就成了无敌的象征了……
曾志国喉头鼓动。有心说几句鼓励士气地话语。不过嘴唇开张了几下。终究又把涌到喉头地话又咽了回去。
说什么?清兵残暴啦。民族大义啦。三百年后地耻辱啦……现在说得着么!
在扬州和嘉定并浙东诸城惨事之前。说什么也是白搭!只有等自称聪明人地睿亲王大大下了剃令后。汉人地抵抗意志才会坚定起来。只有到那个时候。鼠两端地会坚定意志。害怕死亡地会前仆后继。很多浙东地百姓烧了自家房子。把老婆孩子送上山之后就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清大业中去。至死不悔!
只有在剃令下来之后。原本以兴亡更替来安慰自己。原本那些对明朝失望透顶反而期待着改朝换代地普通百姓们。才会真正理解到国家与民族之分!到那个时候。整个中华大地才会烽烟四起。搞地清朝政府焦头烂额。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地抗争。而因为民族大义所兴起地抵抗热潮在整个顺治年间都未曾完全消弥。甚至在整个清朝地统治期间。都并未真正地消失!
“睿亲王大哥。您还是早点颁布剃令吧……”
在曾志国地碎碎念声中。城下地清兵却开始了新地动作。
数百面旗帜在风中啪啪作响,也不知是谁下的号令,队伍正中的帅旗一展,突然,仿佛响起了一阵沉闷的雷声,清军队伍正中的数十面大鼓一起敲响起来。隆隆的鼓声雄壮的,充满威严的,如同奔雷一般在扬州城头呼啸而过,鼓声一直不停的敲响着,如果稍许眼尖一点的人,就可以看到敲鼓的都是清军中个头高大的健壮大汉,他们着上身,一下又一下不停的敲打着身前的战鼓,把森严的杀气用这种质朴的,充满自信与霸气的鼓声用着简明的节奏传递开去。
开始时,这鼓声还没有什么不同,数挝之后,充满着威严的鼓声分明有一种震人心魄的力量,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油然而,使得整个扬州城头的明军士兵变得面色苍白,摇摇欲坠。
如果说在万历年间的建奴军队还只是辽东大地上一个缺少盔甲,缺乏武器,没有自己的铁匠,没有制造火器的能力,也不懂得什么高深的兵法,整个部族完全是一个强盗集团的话,数十年间,几百甚至是几千场大大小小的战事过后,整个八旗大军已经是一个严谨而残酷,暴虐而有组织,无往不前,充满了对胜利渴望的战争机器。
女真满万不可敌当然是神话,不过此时此刻站在曾志国眼前的这支八旗大军,在经过几十年的战火淬炼之后,确实可以拥有自己的尊严和骄傲。
哪怕它是汉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可怕也最为凶残的对手!
鼓声戛然而止,在数万人的目光注视之下,一个顶盔贯甲的八旗将军从中军阵中一马绝尘疾驰而下,向着扬州城头飞奔而来。
虽然只是一人一骑,这员八旗悍将居然冲出了一股强悍绝伦的气势!
随着这八旗悍将的越来越近,曾志国分明也听到了自己的小心肝在不争气的噗通噗通的跳动着……
“大清豫亲王谕令,问着城中明国史阁部并军民人等,尔等,降是不降!”
“尔等,降是不降?!”随着这员悍将的叫声,身后数万八旗将士也是相随叫喊,几万人的叫喊声音汇聚成了一股巨大的声浪,向着扬州城头,如潮水般的扑击而来!
求收藏,求推荐!
第六章 不降!
“降,还是不降?”数万人呐喊出来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乱云崩石一般,冲击着扬州城墙。
城头的明军官兵面色苍白,哑然无语,面对敌人如此挑衅,居然无一人敢出来做仗马鸣!便是史可法此时,亦是仰摇头,默然无语。
纵是知道扬州未降,史可法尽节而死,文臣武将降寥寥,多半死在了其后长达十日的屠杀之中,当着此情此景,犹是让曾志国这个穿越客黯然神伤,三千年来家国,祖宗英灵犹在,而后世子孙,其孱弱无能一至如此!
一股子说不出来的情感涌到了曾志国的心头,喉咙紧紧的往上走,一种前所未有的窒息感让曾志国差点儿就喘不上气儿来。凭什么,老子这个民族风光了几千年,到了未了,到这个最为关键的世界大势开始转折的时候,要被眼前的这些人形野兽们代表的落后强盗集团奴役三百年!
“豫亲王晓谕城中军民人等知道,降,免死!”声浪又为之一变,刚刚的霸气和蛮不讲理收敛了一些,语调中竟又是充满了诱惑与鼓励的味道。
来吧,投降免死,投降可以继续着美好的生命,可以享用荣华富贵,可以继续做人上人,可以接着锦衣华服,钟鸣鼎食!
不得不说,我煌煌大清在开国的时候,最高层的权贵在劝降这件事上继承了皇太极的优良传统,舍得拿孩子去套狼,舍得高官厚爵且绝不食言而肥,连祖大寿那样降了又叛,叛了再降,明知道祖大寿是养不熟的白眼狼,为了祖大寿所掌握的在辽东将门中的潜势力,从皇太极到多尔衮居然都是忍了。
这么着一来,清季开国时诱劝文臣武将投降是出奇的顺利,在自身的荣华富贵面前,别的也当真算不得什么了。
史可法也好,马士英也罢,坚持不降的明朝大臣,几希?
就在这死一样的寂静当中,那奉命到城头下宣谕的八旗将领得意洋洋,又策马在城楼底下绕道而行,一边卖弄着自己潇洒的骑术,一边继续对着扬州城头的军民们进行着恐吓与诱惑。
“不降!”
死一样地寂静中。终于有人忍耐不住。怒吼一声。
众人沿着声音地源头一看。却正是鹤立鸡群地曾志国。身形高大健壮地曾志国站在明军队列之中当真是引人注目。而此时此刻。原本一脸平和。甚至有点儿事不关已味道地曾志国。居然是如怒目金刚一般。向着城外那得意洋洋地敌将怒吼着!
“不降。老子不降。打死也不降!”随着一声声怒吼。曾志国心胸中地块垒油然而消。每扯着嗓子叫一声。就感觉痛快那么几分。
看着对面金钱鼠尾那张错愕地脸。曾志国没来由地好一阵痛快!在心里默默想了一回。曾志国还是没有忍住。用着倍儿标准地普通话又扯着嗓子叫道:“降。降你妈逼!”
这粗口一出。城头地明军将士。轰然大笑。原本紧张肃穆地气氛。为之一松。
这年头地大清权贵十有都不懂汉语。与汉人之间说话还需翻译。不过也有相当一部份满族同胞与时俱进。学会了一些简单地汉语对话。
曾志国的话不那么复杂,底下来招降的清军将领立刻就明白了。
当时正经满族八旗那张特有的刀把儿长白脸瞬息间就涨的通红,满是阴沉之色的三角眼狠狠瞪了曾志国一眼,那个清军将领往后一仰,取出身后的弓箭迅速一搭,一支箭矢带着尖利的破空啸声,向着城头上的曾志国疾速飞来。
因为这将军是来招降,所以虽然隔着不过百步距离,城头倒是没有人向他放箭打炮,不曾料想,这人居然如此胆大,当着城头几千明军的面前,就这么向着曾志国一箭射将过来。
清军的箭头都极为沉重,三角箭头还带着放血用的血槽,若是一箭中了要害就准备荣登仙界吧……所谓三箭不如一刀,三刀不如一枪的说法,也应区别对待。八大王张献忠被一箭射中而死,黄得功也是被射死,赫赫有名的八大王和黄闯子尚且如此,曾志国这样的无名小辈凡胎,若是一箭中了要害,当然也是绝无幸理。
好在曾志国也算见机的快,一见那建奴如此动作,下意识的便往地下一伏,饶是如此,那箭矢如电光火石般从他头顶掠过,堪堪就要碰到他的头。
“当真是好险……”
在心里叫着侥幸,曾志国嘴上犹硬,向着城下戟指骂道:“该死的建奴,不是骑射无双么,暗箭偷袭都如此没用,啊呸!”
他如此惫懒模样,配合着适才那强势的一喝,城头明军的士气顿时高涨起来。不少人随着曾志国一起笑骂,城头的高级军官也自下令,一阵梆子乱响,城头不少射手开始向着那建奴将军射箭,还有不少帑手也在装填小帑,准备着敌军恼羞成怒立刻攻城时备用。
只可惜扬州是内镇,明朝自铸和购买的红衣大炮多用在边军身上,此时十有都免费赠给了城下的八旗大军使用,还有那佛郎机炮等诸多犀利火器,扬州这里也是没有配给,若不然,一古脑打将下去,那建奴就是金刚不坏之身也走脱不得了。
明军的射术果然不行,劲力准头都是差劲的很,那建奴一箭不中也甚是气沮,此时左右支拙躲开城头射下的箭雨,一溜小跑,便又返回了阵中。
依稀之间,众人也好象听到了几句满语的叫骂,不过大伙儿不懂,自也不放在心上。
倒是城头上的史可法并淮扬总督卫胤文、总兵刘肇基、何刚等文武大员紧张起来,令旗挥舞招展,城头的明军开始布阵防御,城角下的民夫百姓也开始准备条石滚油,准备随时往城上搬运。
肇事曾志国此时倒是轻松下来,半倚在城墙之上,看着众人忙碌紧张,曾志国好整以暇的笑道:“倒是不必紧张,建奴是不会攻城的。”
“何以见得呢?”
史可法悄没声响的到了曾志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