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亲王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女亲王第1部分阅读
    《女亲王》

    清朝时期公主封号的制度(转)

    “格格”一词,原为满语的译音,译成汉语就是小姐,姐姐之意。清朝贵胄之家女儿的称谓。

    清代的格格,不是公主。凡是尊贵人家的小姐,都称格格。

    亲王的女儿,称多罗格格,郡王的女儿,称固山格格。皇帝的女儿,称和硕格格,也称和硕公主。最尊贵的公主,称为固伦和硕公主。

    清朝前身“后金”初年,国君(即“大汗”)、贝勒的女儿(有时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妇女)均称“格格”,无定制。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女称“东果格格”,次女称“嫩哲格格”。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即中宫)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格格”遂专指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例如,皇太极的次女马喀塔(孝端文皇后所生)初封固伦长公主,后改为“永宁长公主”,复改为“温庄长公主”。由此可见,现在影视剧中把皇帝之女称作“格格”是不准确的(如,“还珠格格”、“十八格格”……)。顺治十七年(一六六0年)始把“格格”分为五等,即:

    一、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汉名为“郡主”;

    二、世子及郡王之女,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县主”;

    三、多罗贝勒之女,亦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郡君”;

    四、贝子之女,称为“固山格格”,汉名“县君”;

    五、镇国公、辅国公之女,称“格格”,汉名“乡君”;

    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称“宗女”。“格格”之称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际,才渐渐终止。例如清高宗(乾隆帝弘历)一生共生了十个女儿,其中有五人因早殁没有加封,另外五个女儿,加封为公主。即第三女(孝贤纯皇后生),封固伦和敬公主;第四女(纯惠皇贵妃苏氏生)封和硕嘉公主;第七女(孝仪纯皇后生),封固伦和静公主;第九女(孝仪纯皇后生),封和硕和恪公主;第十女(妃汪氏生),封固伦和孝公主。她是个例外,因为她是在乾隆六十五岁时生的,是乾隆帝最钟爱的女儿,后下嫁给和的长子丰绅殷德。她本应封为和硕公主。但乾隆破例把他封为“固伦公主”。此外,乾隆帝还收养了其弟弘昼的一个女儿,后来加封为和硕和婉公主。

    清朝前身“后金”初年,国君(即“大汗”)、贝勒的女儿(有时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妇女)均称“格格”,无定制。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女称“东果格格”,次女称“嫩哲格格”。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即中宫)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格格”遂专指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

    清代的王都是满蒙贵族,异姓汉族王只有开国时四个,平西王吴三桂,定南王孔有德,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孔有德早死,女儿孔四贞是清代唯一的汉公主,封和硕公主,此后清代再无汉人公主。

    醇亲王(转)

    第一代醇亲王

    爱新觉罗?奕?,生于道光二十年九月二十一日(1840年10月16日),卒于光绪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891年1月1日),道光帝?宁第七子。奕?生母是道光帝皇贵妃乌雅氏,与第八子钟郡王奕?、第九子孚郡王奕?是同一个母亲所生。

    在道光帝的九子中,除第四子奕?继位皇帝(咸丰帝)和早死幼殇外,最出名的两个人,即第六子恭亲王奕?和第七子醇亲王奕?。奕?出名,是因为他在同治、光绪二朝掌权久,政绩卓著;奕?出名,则是因为他家连续两代都出了皇帝,前一个是奕?的儿子光绪帝载?,后一个是奕?的孙子宣统帝溥仪。

    奕?的学识和才智都不及恭亲王奕?,但他在官场上的遭际却远比奕?顺利。奕?深谙“明哲保身”之道,为人谨慎谦卑,不因身份显贵而稍露锋芒,这是他一生荣显未遇蹉跎的重要原因。

    但奕?的谦卑与政治的懦弱从来是同义词,尤其在专横跋扈的慈禧太后面前,他除了俯听命,很少真知灼见。所以尽管他在诡谲多变的政局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在政治上却几乎无所建树。

    醇亲王的“智”

    “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以上这段话是清朝光绪皇帝载?的生父、醇亲王奕?书写于子女房中的治家格言。

    说到奕?,他的知名度远不及他的哥哥恭亲王鬼子六奕欣,不过这正是他所希望的。奕?是慈禧太后的妹夫,在儿子做了皇帝后,他却做了两件出乎一般人预料的事:

    一是上了一个《豫杜妄论》的密奏。从字面上看,就是预先防止有人提出“妄论”。奕?没有做过皇帝,他此奏的目的就是怕儿子做皇帝后重蹈明嘉靖帝“大礼仪”的覆辙。二是“诚恳请罢一切职务”,上奏说“唯有哀垦矜全,许乞骸骨,为天地容一虚糜爵位之人,为宣宗成皇帝留一庸钝无才之子。”

    自古“明荣辱,知进退”的人无疑是智,这个“智”是大智慧。说到人的贪与智的关系,鱼总是想到“利令智昏”。观古今官场曾炙手可热而结局悲惨,不可以说无“智”,有的人敛财手段是非常高明的,但这无疑是小智慧。而小“智”在与“利”字的权衡较量中,无疑总是失败的一方。

    第二代醇亲王

    爱新觉罗?载沣,奕?的第五子,生于清光绪九年正月初五日(1883年2月12日-1951年2月3日)。

    光绪十六年(1890)袭王爵,成为第二代醇亲王。光绪三十四年(1908)其子溥仪入承大统,载沣成为摄政王。因此,在清朝的最后三年中(1909―1911),他是中国实际的统治。载沣继承了其父懦弱的性格,才疏识短,难当大任。他面对鼎沸的局势,又屡屡举措失当,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宣统三年八月(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次年他被迫同意溥仪退位。

    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感受风寒,于2月3日病故。

    醇亲王府连续出了两个皇帝、一个摄政王,也就是所谓“两代潜龙,一朝摄政”。这本是清朝史上前所未有的荣耀,却因清朝灭亡于其手而黯然失色。

    孚敬郡王(转)

    (1845―1877)

    爱新觉罗?奕?,封孚敬郡王,道光帝第九子。

    生卒时间: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十月十六日至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二月初八;寿命:33岁。

    其母为道光帝庄顺皇贵妃,乌雅氏,笔帖式灵寿女。二十五年生皇九子孚敬郡王奕?。与皇七子醇亲王奕?、皇八子钟瑞郡王奕?及皇九女寿庄固伦公主为亦母所生。

    孚敬郡王奕?,宣宗第九子。文宗即位,封孚郡王。穆宗即位,命免宴见叩拜、奏事书名。同治三年,分府,仍在内廷行走,命管乐部。十一年,授内大臣,加亲王衔。德宗即位,复命免宴见叩拜、奏事书名。光绪三年二月,薨,谥曰敬。无子,以愉恪郡王允?四世孙奕栋子载沛为后,袭贝勒。卒,又以奕瞻子载澍为后,袭贝勒,坐事夺爵归宗;又以贝勒载瀛子溥?为后,封贝子。

    大刀王五(转)

    大刀王五(1844―1900年)

    京师武林名侠。本名王正谊,字子斌,祖籍河北沧州,回族。因他拜李凤岗为师,排行第五,人称“小五子”;又因他刀法纯熟,德义高尚,故人人尊称他为“大刀王五”。王正谊一生行侠仗义,曾支持维新,靖赴国难,成为人人称颂的一代豪侠。位列民间广泛流传的晚清十大高手谱中,与燕子李三、霍元甲、黄飞鸿等著名武师齐名。

    王五出生贫寒,三岁时父亲又因疾去世。他只得与母亲相依为命,很小便开始干各类杂活,后来又拜肖和成为师,为习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沧州当时最有名的武师当属双刀李凤岗。为了修习更高的武艺,王五便想拜他为师,却多次吃了闭门羹,他就长跪李门前以示诚心,李凤岗为其精神打动,便收其为徒。王五不负师父重望,几年下来功夫已不在师父之下。为了把他锻炼成更加全面的人才,李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师兄刘仕龙,一起押镖,行走江湖。经过几年的锻炼,王五告别了师父,周治十年,他先到天津,后又到北京,经人介绍到了一家镖局当了镖师。

    光绪三年,王五利用自己的积蓄,加上朋友的帮忙,在北京半壁街(崇文区)自开了顺源镖局(后来迁往广安大街)。顺源镖局活动范围广大,北自山海关,南到江苏淮安市清江浦。他规范从业,收费合理,德义高尚,生意十分红火,很短时间内便声名鹊起。

    王五不仅本行中受人尊敬,他的爱国义举更是被人们广泛传颂。甲午战争失败后,御史安维峻上疏,力陈议和之弊,要求严惩误国,却遭到清廷的贬斥,被革职戍边。王五出于义愤毅然担负起了护送安维峻的责任。回京后,王五便在香厂筹开学堂街,名为“父武义学”。更为人们所称道和广为流传的是王五与谭嗣同的交往。王五侠义心肠,与谭嗣同兄弟相称,传授谭武艺刀剑之法,二人由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898年,戊戌变法进入,谭嗣同应诏入京,任四品军机章京,参预变法。在此期间,王五担负起了谭嗣同的衣食住行和保安工作。变法失败后,谭嗣同为表白自己变法决心,醒悟大众,甘愿受捕。王五得知后心急如焚,多方打探消息,买通狱吏,还广泛联络武林志士,密谋救谭,却被谭嗣同坚决拒绝了。9月27日,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刚毅监斩于宣武门外菜市口,王五得知后悲痛欲绝。为了继承谭嗣同的遗志和复仇,王五多次组织人员进行暗杀活动,终未果,使王五反抗清廷的决心自此更加强烈。

    1900年,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在北方兴起。王五率众积极参加,与义和团众并肩作战,杀洋人,攻打教堂。10月25日,清兵将顺源镖局团团围住。终因寡不敌众,八国联军枪杀于前门,死时56岁。

    大刀王五被杀后,头被挂在城门上,家人无法给王五入殓。天津的霍元甲听说后,只身赶来,夜里将王五的头取下、埋葬。当天晚上,霍元甲就住在现在王五故居南房西侧的一间房子里。

    当年王五在北京颇有威信,众人赠有“德容感化”和“义重解骖”两块匾额,挂在门的东西两侧,后来院里的人搭建房屋,匾被取下来当了床板。门前原来有个轩豁空场,高高飘扬着源顺镖局的杏黄大旗,现在已经被公厕占了大半个地方。据说王五那把一百多斤重的“青龙偃月大刀”一直保存到1958年,在“大跃进”时期进了炼钢炉。

    刘铭传&8206;(转)

    刘铭传(1836年9月7日,道光十六年生-1896年1月12日,光绪二十二年逝世),字省三,号大潜山人。在家中排行第六,因为脸上凹凸不平,被称为六麻子、刘麻子或刘六麻子。安徽合肥西乡人(今肥西县铭传乡),是中国清朝末期的一位将军和大臣,是淮军重要将领,台湾省任巡抚。

    生平

    刘铭传出生穷苦,11岁丧父,生活极为艰苦。18岁时放弃读书,落入江湖,曾一度上山做强盗。1856年他的母亲因为受牵连自杀。刘铭传还乡做团练。他曾一度想加入太平天国,但没有这样做,同时他一开始也反对清政府积极对抗太平天国。1857年刘铭传拒绝当时合肥知县的求救而被捕,此后不久又被释放。从此他投靠李鸿章的淮军开始加入对太平天国的战争。1864年刘铭传所率部队攻克常州,俘虏陈坤书,被因此晋升为直隶提督。1867年刘铭传因对捻军作战有功,被封为一等男爵。

    刘铭传在北京做官时与其他官僚相处不和,因此他辞职或被免职还乡。他在家乡进行了一些建设工程(如:创办肥西书院等),修祖祠。

    前往台湾

    1884年中国与法国因越南的战争爆,而使得刘铭传被清廷重新启用派往台湾。刘铭传在台湾时多次击败法军登台的计划,在沪尾大捷中最终使法军放弃登台。1885年清廷将台湾从福建分离出来建立台湾省,刘铭传任台湾任巡抚。到1891年为止刘铭传在台湾设立防御措施,整理军备,同时也在台湾开和建立了许多基础设施,他督台期间台湾的第一条铁路开通,台湾与福建之间的第一条电缆被铺设,此外他还建立了电报局、煤务局、铁路局等一系列管理机构。为台湾近代化的先驱。但是刘铭传的新政并没有考虑到官吏的廉洁以及台湾本身财政负担的问题,导致台湾省财政负担大幅增加,官员贪污频繁,以及人民的反抗。1889年彰化就曾经因为清田赋问题而爆「公道大王」施九缎的叛乱。

    1891年刘铭传告老还乡,由邵友濂接任。1896年底病逝于故乡。著作有《刘壮肃公奏议》、《大潜山房诗稿》。

    今日为了纪念刘铭传担任巡抚内为台湾近代化所做的贡献,许多机关以他为名,包含在台北的铭传大学。

    基隆抗登陆作战

    刘铭传认为,法军主要的攻击目标是基隆和沪尾(今淡水)两海口,故到台伊始,立即着手重新组织海岸防御:先在基隆外海口门两山对峙之处,增筑社寮岛,仙洞山和沙湾炮台,阻遏敌舰入口。沪尾除原有沙仑旧炮台,又新筑中仑和油车口两座新炮台,填塞港道口门,阻止敌船突入。其次,由于台湾清军兵力单薄,刘铭传在全台推行团练之制,陆团在内地驻守,渔团在海上巡逻。同时,划全台为数个防区,分兵设将,各负其责。此外,在台北府设支应局,在上海设军械粮饷总局,保障后勤供应。

    8月3日,法舰4艘载海军陆战队近千人抵近基隆海口,企图占领基隆及附近的煤矿。刘铭传闻报,连夜从台北府城赶往前线。5日上午8时,法国舰队炮猛轰各岸防炮台。基隆守军奋起还击,命中法旗舰“拉加利桑尼亚”号和巡洋舰“费勒斯”号。法军因正面攻击不能奏效,改由侧面进攻,连续轰击4个小时,摧毁了基隆诸炮台与火药库。刘铭传下令大部分守军暂退至山后避炮,另一方面以水淹没基隆八斗煤井,焚毁厂房及存煤,不给法舰队补充能源之便。法海军陆战队200余人先后换乘小艇登陆,占领大沙湾附近高地。

    刘铭传鉴于法舰火力猛烈,决定待登陆法军脱离舰炮火力支援后,再进行反击。6日上午,他传令诸将到大营商;议破敌之计。众人进屋时,却见他正在吃早饭,满面愁容地对身边幕僚叹息说:“我曾经以数千人破10万军,都得力于唐殿魁和刘盛藻二人。可惜他们都死了。如果这二人还活着,我怎么会忧患法军呢?”一席话说得部将章高元,邓长安高声抗言:我们跟随你也有十来年了,你今逢绝境,我们也义不生还1刘铭传立即放下筷子,站起来握住二人的手,说:“好男儿,勉立功名!唐、刘不得专美于前矣”。随即提出了“诱之陆战,两面夹攻&ot;的作战方案,并作了具体部署。

    下午2时,马丁中校率领“巴雅”号军舰的陆战队员,猛攻清军曹志忠营所据守的田寮港西侧高地。曹志忠营迎头阻击,苏得胜,章高元和邓长安率亲军从东西两面袭击,成三面合围之势。不久,在山巅军旗之下的法军指挥官被清军击倒,全军大溃,伤亡近100人。残部狼狈逃回舰上,许多人落水而亡。

    基隆抗登陆作战的胜利,使法国侵略军的嚣张气焰有所收敛,暂时改对台湾北部进行海上封锁,把舰队主力集中于福建水域。8月23日,法军舰队在马尾海战中获胜,清朝福建水师惨遭覆灭。9月30日,孤拔按照法国海军部的指令,率舰5艘(连同先期抵达的“梭尼”号等3舰共计8艘),陆战队1000余人重返基隆口外,准备登陆后派兵绕袭守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