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亲王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女亲王第1部分阅读(2/2)
军侧翼,夺占狮球岭和基隆城,尔后进犯台北。为了分散守军力量,由利士比率三舰驶往沪尾(淡水),以攻势行动促使清军主力往援。

    [编辑本段]沪尾防御

    在法军不断增加的军事压力下,刘铭传在台湾的处境日益艰难。但他仍决心孤军抗敌。他判断法军得不到基隆之煤,万难用兵中国,遂决定亲率主力扼守基隆,以孙开华主持沪尾防御。

    10月1日晨,法国海军陆战队一个大队在舰炮掩护下,在仙洞山海岸登陆,企图抢占仙洞山顶,安设炮位,配合舰炮掩护步兵沿岸边的山脊绕袭基隆守军侧翼。仙洞山阵地指挥宫毕长和率100余士兵顽强抵抗近2个小时,终于失守。法军从山巅抄袭清军章高元,陈永隆部,并在山顶展开炮队,轰击清军阵地。清军坚守二重桥一带,顶住了法军的攻势。中午,法军另2个陆战大队相继登陆,准备次日继续进攻,这天夜里,刘铭传连续接到沪尾来的三封告急信,内称:法舰直犯沪尾口门,炮如雨,新筑炮台全被击毁;形势十分危急。刘铭传考虑到基隆法军舰炮火力占绝对优势,且该地距府城较远,而沪尾距府城仅30里,遂决定放弃基隆,援助沪尾,固守台北,确保全台大局。

    刘铭传的这一决策,遭到清廷、清军将士和社会各界的反对。但他力排众议,不改初衷,派人焚毁塞隆煤矿,仅留300人守狮球岭高地,自率主力连夜往援沪尾。

    10月2日,法军轻取基隆和狮球岭,因兵力不足,未敢进据基隆港东岸煤矿。刘铭传后来现沪尾形势尚未明显恶化,即以章高元部增援沪尾,曹志忠部仍折回基隆,在水返脚一带扼守,阻止法军继续南下。

    此时的沪尾战场,由于得到4个营增援,实力大增,守将孙开华决心在北岸浅近纵深内利用丛林和高地设伏,待机歼敌。

    10月8日上午9时,先后调集到沪尾海口的8艘法舰的舰炮向北岸海滩及守军营地猛烈轰击,掩护陆战队登陆。按照计划,法军应避开丛林,经红炮台山坡绕到白炮台东侧,夺取水雷点火站。但由于法军在滩头没有遇到任何抵抗,便宜扑白炮台。孙开华待敌军接近丛林、立即率两营从正面拦击,并下令埋伏于红炮台山后的章高元部和刘朝枯部从右翼出击。法军以密集火力阻止清军冲锋。章高元等裸身衔刀,大呼突入敌阵,法军退入小山进行抵抗,又突然遭到埋伏在草丛中的台湾“土勇”的攻击,法军惊溃,纷纷向海边逃窜。此战,法军被歼100余人,被俘10余人。此后,法军司令孤拔转而采取海上封锁的手段,围困台湾军民。

    从11月7日起,法国侵略军向暖暖、鸟脚峰、石梯岭等地起进攻,企图将清军逐出基隆河上游北岸的三角地带,扩大前哨阵地。为此,台北清军与当地土勇与法国侵略军展开了长达4个月之久的拉锯战。为了在基隆山地消耗法军有生力量,刘铭传短衣草履亲临前线,深入士卒间吊死问疾,同饮共食,激励士气,一次次打退了法军的进攻。

    但是,清军内部在作战方略上的分歧也越来越大。焦点集中在是否“不惜一切牺牲收复基隆,”这个问题上。一方面是清朝廷严旨催促,“务须克复基隆”。另一方面,一部分驻台将领也受人鼓励,擅自用兵。早在11月2日,曹志忠不经刘铭传同意,趁夜领兵仰攻狮球岭九芎坑法军营垒,结果伤亡40余人,被迫撤退。刘铭传认为收复基隆,必须冒险仰攻,易损精锐,所以坚令曹志忠稳扎五堵营卡,切忌图功轻进。

    1885年3月1日,湘军王诗正部抵达台北,淮军聂士成部850人也在后山卑陆登陆。援兵的到来,给主张收复基隆的将领官员们增添了信心。4月3日,王诗正擅率大队人马远离阵地寻求决战,企图一举克复失地。但这时法军作战部队已增至3000余人。他们以杜塞斯雷率法军新锐力量1000余人,配属重炮从八斗登陆,突袭月眉山清军阵地。而守军在月眉山、深?坑17里宽的防御正面上,仅有1400余人分守要卡。前线指挥官曹志忠一面集中700人坚守戏台山,一面飞书向刘铭传告急。5日晨,法军2000人由枕头山、竹蒿山、龙潭堵三路进逼月眉山,清宰伤亡甚众。月眉山顶阵地失守,余部退往基隆河南岸。

    夜里,刘铭传急率聂土成部400余人驰赴六堵,扼守台北大道,才使战局稳定下来。16日,法军派工兵数百人架桥开道,试图向河南展,遭到清军阻击。此后战事遂成胶着状态。

    3月24日,清军老将冯子材在中越边境取得了镇南关大捷,促使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并匆匆结束战争。法国侵略军陆续从中国领土上撤走。

    [编辑本段]台湾防务建设

    中法战争结束以后,刘铭传认为台湾是东南7省的门户,需要认真加强防务。他确定了台湾防务建设的原则:以澎湖为前沿,台北为重点。依靠近代化的武器装备和工事。建立独立防御体系,为此,他先后做了四件大事:兴办军器局和军械所,兴筑新式炮台,加强澎湖防务和整顿台湾军制。

    台湾孤悬海外,军械全靠大陆供应,一旦敌国封海。难以持久坚守。刘铭传鉴于中法战争中的深刻教训,于1885年7月在台北府城北门外大稻埕建立了军械机器局。后来又在府城偏西地方设立一个军械所。另外,还设立水雷局和水雷营,负责管理和布设水雷。

    炮台是海口防御的关键设施。1885年8月,刘铭传下令在台湾各主要海口砌筑坚固的新式炮台,安装新式大炮。到1888年7月,已筑成炮台10座。次年,将31尊阿姆斯特朗后膛岸防炮安置在各新筑的炮台上,加上各种型号的碰雷、沉雷,有效地加强了台湾各主要海口的防卫力量,

    刘铭传认为澎湖不独为全台之门户,亦为南北洋之关键,欲守台湾,必先守澎湖,欲保南北洋,亦必先保澎湖。他打算建设一支海军,控制近海制海权,增加台、澎防御能力。因清政府财政拮据,这一建议无法付诸实施。于是,只得以加强岸防能力来弥补:他下令在澎湖修建新式炮台4座,配备17尊阿姆斯特朗后膛大炮,又把澎湖驻军指挥官提升到总兵级,派骁将吴宏洛率3营水师进扎,联络炮台,以助防御,并将唯一的“海镜”号兵舰专拨澎湖调遣。

    在加强海防的同时,刘铭传还将台湾的陆营裁汰,整编成35营,全部改用洋枪,仿照欧洲方式进行训练,严格考核制度。台湾的团练也改为常设,设团练总局于台北,各府、县、厅设分局,各乡设团,使之平时维持治安,战时佐助官军御敌。

    此外,刘铭传还在台湾铺设铁路,架设电线,展工商种植送输诸业,推动了经济的展,也为防务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抱恨终天

    1891年6月4日,刘铭传在外国列强与中国封建顽固势力的共同排挤下,离开台湾,被迫辞职返乡。

    刘铭传二次隐居之后,仍时时牵挂国防大事,尤其担心日本的侵略扩张。退隐之初,他多次上书李鸿章,请他转告朝廷,对日本为患要多加提防,特别是要加强海军建设。1894年,日本侵略军挑起了中日战争。一些清廷官员考虑到刘铭传系淮军宿将,对日本情况研究颇深,交章奏请起用刘铭传指挥抗日军务,遭到光绪皇帝的师父翁同鲧的阻拦,仅向他询问战守之策。刘铭传亟盼清廷能够重新起用他,驰骋沙场,抗击日军。他立刻复信李鸿章,建议练兵407,一半分屯沿海,一半扼守鸭绿江。不同日军在朝鲜争一城一池,重点保卫东北三省,不使日军越江,而后观敌破绽,相机行事。这一颇为清醒的用兵方略也并未为朝廷所重视。1895年4月17日,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签定,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这不啻给刘铭传当头一棒。他忧思郁结,旧病增剧。11月下旬,台湾军民抗日斗争失败,日本侵略军占领台湾全部土地。消息传来,刘铭传顿时昏厥过去。

    1896年1月12日,刘铭传去世。作为一名有爱国心的沙场老将,最令他抱恨终天的是:不能驰赴疆场,抗击日寇,而是眼睁睁看着多年呕心沥血建设的台湾宝岛被拱手割予日本。

    历史评价

    台湾建省的提出及其实现,是19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海疆危机的一再刺激下促成的,带有明显筹防御外的性质。自建省分治后,全面推行自强新政,加强海防,推动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展,加速了台湾迈向近代化的步伐。任巡抚刘铭传是清末洋务运动中比较具有时代眼光、革新思想和实干精神的杰出代表人物。在他任职巡抚的六年(1885-1890)中,对台湾的国防、行政、财政、生产、交通、教育,进行了广泛而大胆的改革,全面推进台湾的近代化进程,使台湾的面貌焕然一新。

    刘铭传的改革涉及军事、行政、经济、文化各个领域,范围相当广泛。因为当时台湾正面临着帝国主义侵略的严重威胁,一切措施不得不先从巩固国防出,并始终以巩固国防为中心。为了巩固国防,就必须整顿军备,增强防卫能力;开拓土地,以保持岛内秩序的安定;展交通,便利岛内各地及其与大陆的联络。为了巩固国防,就必须筹措大笔经费,办法之一就是清理田赋,在这方面,刘铭传做出了巨大的成绩;办法之二是倡办实业,展生产,在这方面他刚开始不久就去职了。而为了巩固国防,展交通,兴办新式工业,又必须培养大批科技人才和吸收外国先进经验,因而有西学堂和电报学堂的设立和外国技师的聘用。凡此种种,都可以说明,刘铭传的改革虽然生在大陆洋务运动的后期,在许多做法上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大陆洋务运动的影响,但和“重在防内,并无对外意图”的李鸿章之流所搞的洋务运动还是有差别的。刘铭传很注意吸收华侨和民间资本,他所兴办的铁路和煤矿都有商股参加,有些企业办不好就交给民办,这也和官办占压倒地位的某些洋务企业有所不同。他所创办的企业如铁路、邮政、电讯、航运等等,多数都卓有成效,不像大陆官办企业那样积弊重重,亏损日甚。刘铭传的眼光不仅仅以台湾为限,他还希望“以一岛基国之富强”,以台湾“一隅之设施为全国之范”,从这点看,也应该肯定他是晚清洋务运动中一个具有进步倾向的人物。

    然而,刘铭传的改革是在当时已经腐烂透顶的清政府支配下进行的。在其推行过程中,他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种种阻力。因此,尽管他很想有所作为,也做出了巨大的成绩,但还是有不少人对他进行掣肘、攻击与诬蔑,迫使他不得不于1891年告病辞官而去。继任的台湾巡抚邵友濂眼光短浅,思想僵化,尽废刘铭传新政,清代所实行的惟一有计划、有成效的改革就此夭折了。1896年,刘铭传在家病逝,清追封太子太保,谥壮肃,准建专祠。

    有人说刘铭传“倡淮旅,练洋操,议铁路,建台省,实创中国未有之奇”,而其最伟大的成就,最值得后人景仰的事功则为“建台省”――建设一个近代化的台湾。

    请假一天。

    我今天请假一天,对不起大家了,今天出了点个小车祸,公司的车被挂了好长一条痕迹,心情很不好,一直很乱,静不下来。对不起。

    第一章 出生

    公元1877年,光绪二年十月初十

    孚敬郡王府,后院里一阵忙乱,不停的有人从一间房间里进去,里面还不时传来一阵阵的女子惨叫声,房间外还有好几名旗装打扮的女子,每个人的脸上都显现出焦急之色,这时其中一个女子焦声道:“唉,她也真是,早不生,晚不生,偏偏今儿是太后的大寿,她要生了,载沛如今也还在宫里,家里连个主心骨都没有,真是急死了。”

    这时一位年纪稍轻的女子道:“福晋,您也别急,自咱们爷死了之后,贝勒爷虽说不是爷亲生的,可是自认了您和已经去了的爷为父母之后,对福晋也很是孝顺的,就是对这个贱婢也很好的,是个善心的,六子已经到宫里传信去了,应该很快回来吧?”

    “你还真是糊涂,今儿给太后贺寿是正事儿,怎么能现在就叫他回来,等生了再说吧。快找人去追追,带个话,让他安心给太后贺寿。”

    “唉哟,对对对,看我真是的,那贱婢都叫了一天了,叫的我也头晕,一慌就让六子去叫贝勒爷回来了,真是的,我这就叫人去追去。”话音一落,那个年轻的便匆匆的往前院去了。

    我,林娇倩,很倒霉,从出生的那天起,小时候因为小儿麻痹导致我残疾了,只能坐轮椅生活,不过我也很幸运,家里很有钱,后来妈妈又生了弟弟,弟弟自小就被父母教育着要保护姐姐,所以我虽然残废了,可是家人却对我呵护备致,我们姐弟俩长大了,弟弟去了公司接爸爸的班,我呢,则继续在学校进修,人长的普普通通,身体又有缺陷,已经27了,可是却一次也没有恋爱过。

    倒是曾经有人追过我,差一点就动心的时候才现那人原来看到的只是我家的财富,所以我便对爱情不再抱任何幻想了,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学习上。如今我已经有三个博士的头衔了,爸、妈很为我的终身大事操心,也希望我能过普通人的生活,所以在我决定要读第四个博士的时候,他们强制我即刻回国,不许再念书了,在家人的强力反对下,我不得不在助理的监视下上了飞机,准备回国。可是这时候却很倒霉,飞机出了故障,坠毁了。

    在死前的那一刻我倒是有种松了口气的感觉,可是等我再醒来时,却什么也看不见,我很努力的想睁开眼睛却怎么也睁不开,只觉得自己好像被一种很黏的液体包裹着,不过却一点也不冷,反而很温暖。我想使劲也使不出来。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忽然感觉到身体被一股大力推了出去,然后全身突然一凉,我感觉到了空气,也感觉到了人的声音,就在这时,我明显觉得脚上一紧,我被人倒提了起来,我大惊,刚想骂人,屁股上却又被人拍了一巴掌,痛,我大声叫了起来,眼泪也掉了下来,可是却现自己的叫声变成了哭声,只听得有人在我的耳边大声道:“出来了,出来了,快把热水和毛巾拿过来,通知福晋,是位格格。”

    我有些傻眼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啊,我为什么睁不开眼睛,为什么不能说话,谁能告诉我,呜……我知道有人在给我洗澡,也知道有人才给我擦身体,可是我却不能反抗,这是什么世道啊,我居然被这么多人给看光了。

    过了一会儿,我又被里三层外三层的包了起来,感觉到有人抱着我走了一段路,然后又递给了另一个女人,就听到有人道:“福晋,格格跟郡王很像呢。”那抱着我的女人也轻声道:“是呢,的确是很像呢,长的倒是喜人,不过可惜不是个男孩子,唉。那个奴婢呢?”

    “回福晋,刚才关大夫已经看过了,大出血,已经没救了。”

    “哦?唉,好好厚葬吧,她总算是为爷留了点骨血了。来人呀,去,到宫里通知贝勒爷,是位格格,就叫他不用回来了。前几天找的几个奶妈也带进来,让她们好好照顾格格。”

    “是。”

    我这时的表情一定很好笑,可惜我自己是看不到的了,忽然有些明白,自己这应该是叫穿越了吧,以前常觉得穿越小说很好笑,很白痴,人总是希望回到过去,去改变一些自己想要改变的事情,可是事实就是事实,历史是不容改变的。

    忽然又觉得很茅盾,如果不能改变,那为什么我会来到这里,听那些称呼,很明显自己是来到了清朝,听那些女人叽叽喳喳的,也知道了自己是个遗腹子,爹呢是个郡王,而那个娘是郡王府里的丫环,我爹喝多了,就把她给拖上了床,但是一个月后,那个便宜爹就去世了,本来我娘是要被赶出去的,可是好巧不巧,她被诊出怀孕了,那个便宜爹生前没有子嗣,可是最后一次下种倒是了芽,那个贝勒爷是从别人那儿过继来的,本来现我娘有身孕了之后,福晋也是大喜,这下我爹的爵位有人继承了,可是那位贝勒爷是在我爹过世时就来扮孝子的,福晋便有些为难,那位太后就说,先在这府里呆着吧,等生出来是男是女再论,如今是个女孩子,那位福晋自然是大为失望,却也无可奈何。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