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91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重生1991第4部分阅读(2/2)
怀疑你的话,可以先给每人五十块钱的定金,就当给他们预支的工钱。先期人数也不要多,加上你自己十来个人就够了。明天开始你就要好好的宣传一下,比如在各村的宣传栏贴一下告示什么的,还有就是印些名片……不过算了,我们这儿现在没地方印这东西……反正就是尽快让我们这里十里八乡的都知道有你这个包工头,这样往后有谁家盖房子什么的,就会找你了。等生意做大赚钱了,最好先给家里装一部电话,妈你没事每天就在家接电话好了……怎么了?你们干嘛这么看着我。”见父母目瞪口呆的瞪着自己,陈锋不由暂停了对父亲的“就业指导”。敢情自己小露一手,将他们给吓住了,自己现在毕竟还只有七岁呢。唉!一不注意,表现太突出了。

    “小锋!这……这些都是你自己想的吗?”赵小兰又惊又喜的看着儿子。

    “是啊,我早早就想好了,爸,妈,你觉得我说的对吗?”陈锋故作一脸天真的看着他们。

    “我的乖乖亲儿子哦!你说对极了,跟爸想的差不多。对了,你是怎么知道名片的?这玩意爸爸只是听说过,还没见过呢,都是那些大老板才用的。”

    名片大老板才用!?陈锋不由暗笑,前世满大街的人,就是连那捡破烂的都有自己的名片。不过,旋即一想也是,今年是1991年,这时候的电脑还没普及,最多也就386的水平,印名片的话工序肯定很繁琐,当然价格也超贵,只有那些大老板才用得起。

    “我也是听人说的,说是南方那边的老板都有自己的名片,爸你要当老板了,当然也要有自己的名片。”

    这时候“老板”的叫法,还没成为“同志”、“先生”般很普遍的称谓,是那些有钱人大款的专用名词,老爸一听不由满面红光:“对,你老子要当老板了,等以后赚了钱,这名片肯定要印他个几百张,到时每人发一张,也阔气阔气。”

    “现在别美得太早,儿子说的对,还是尽快把队伍拉起来再说。我进去给你拿钱。”说着赵小兰便急急的进了房间,不久后拿了一叠钱出来,塞到陈大勇手里,“这是五百块钱,你马上去村里招人,那徳三跟老六的手艺都很不错,人也老实,跟你交情也好,头两个就找他俩,上坡村的小王,还有下坡村的小陈……早去早回。”赵小兰一口气点了好几个人名后,才推着陈大勇出了门。

    这一晚上,娘俩守着十四寸的黑白彩电,都有些心不在焉的看着。过了九点钟的时候,照以前赵小兰便催着儿子上床睡觉了,但今晚例外。

    等到差不多快十一点钟的时候,父亲才骑着他那辆老旧的凤凰车回来,一进屋便朝着一脸期待的母子俩,欢声道:“这事成了!徳三跟老六我只一说,他们就答应了,连预支给他们的五十块钱都不要。其他村的我也一口气找了八个,有几个刚开始没同意,见我肯预支给他们五十块钱后,也都答应了,一共花了四百块钱。”

    母亲一听也是满面笑容:“好好好!下周村雇你的那家房子这两天也快竣工了吧。我明天就出去替你宣传,争取早点接到活干。”

    “明天开始,我们就要开始宣传正式接活了,爸,施工队的名字你想好了吗?”

    “哎呀!”陈大勇一拍脑袋,“幸亏儿子你提醒,爸一时把这给忘了。”

    “我想好了一个,兴旺发达,我看就叫兴旺施工队好了。”

    “好好好!‘兴旺’这名字吉利,就叫兴旺好了。”老妈举双手赞成,老爸当然也不反对。两人虽说都不是文盲,但也只是小学文化,自然想不出什么更好的名字来。

    于是,陈大勇兴旺施工队就这样成立了。

    第二天全家又是起了个大早,赵大勇是去下周村赶工,尽快将那户人家的房子建好,老妈则去街上买纸,说是请人写告示,到各村去张贴。在陈锋的一再要求下,赵小兰才带上他一起去。

    与陈家村相邻的中镇村就是玉洋乡的政府所在地,有着一条百多米长的街道,各类杂货店开着不少,在远近几个乡当中,算是比较兴旺繁荣的一条街市。重回到九一年,再次踏足这片童年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街道,陈锋不由东看西瞅,瞧了个不亦乐乎。前世种种关于这条街道的记忆纷纷浮上了脑海,他记得再过七八年的时候,这条老街就要被拆除了,重新建设的商业街落成后,给当地政府带来了滚滚的税源,也让当初那些在这条商业街有店面的住户赚了满盘钵,光一个店面的租金一年就能入账至少一两万。自家要是在此之前,出钱盘下这里的几间店面,光每年收租金的话就是好几万了,这可比做任何生意都好,稳赚不赔。若是条件允许的话,最好将这条老街半数以上的店面都买下,到时还不是财源滚滚来。陈锋的双眼不由霎时金光闪闪……,

    在一家杂货店裁剪了几十张红纸,娘俩便回了村,请本村的“老秀才”一口气写了二十张的告示,内容大致就是“陈大勇兴旺施工队,承接房屋修建,由十几年建筑经验的队长陈大勇亲自带队施工,价格实惠,质量保证”。末尾的联系方式,因为整个村子就村长兼村支书陈德仁家假公济私的装了一部电话,就只好写成了“玉洋乡陈家村陈大勇家”,陈锋看得想笑却又笑不出来。

    这“老秀才”是个专门给人写信写对联写协议之类文书工作的六十几岁小老头,据说解放前是个地主家的少爷,解放后尤其文革时期他这个身份当然遭了难,至今孑然一身,家中无父母兄弟姐妹,膝下无儿女小辈。他写的一手很是漂亮的毛笔字,半个钟头不到,就写好了二十张启示,价钱还算公道,每张三毛钱,一共六块钱搞定。前世的陈锋很是崇拜这位小老头,因为他不仅毛笔字写得好不说,国画也画得很不错,陈锋曾经亲眼看到过他画喜鹊,笔法行云流水,画得那个栩栩如生,让他羡慕不已,至今难忘,除此外他还会吹拉弹唱,二胡笛子快板样样精通,而且还会说古,每到夏天的晚上就会有人专门请他去村头的榕树下开讲,如《七侠五义》、《说岳全传》的很是受欢迎,可以说这“老秀才”是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被埋没的老知识分子。记忆中,再过两三年这“老秀才”就要驾he西去了,着实让陈锋感到有些痛惜。

    拿了告示后,赵小兰便回家取了浆糊,又去邻居家借了一辆破旧自行车,开始去各村张贴。她原本怕儿子辛苦不让他继续跟着,但在儿子的坚持下,只好继续带着陈锋这个小尾巴。

    赵小兰骑车,陈锋在车后座提着装告示的塑料袋,娘俩一起一个村接着一个村的张贴告示。

    正文 第5章 奔小康

    二十张的告示是贴出去了,但随之在家两天都没有人主动找上门来。等到下周村那边的房子竣工,陈大勇也在家闲了下来。一家三口不由都呆在家里发愁。陈锋尽管知道这时下当包工头几乎稳赚,但见两天没生意上门心里也多少有些没底了。

    “他爸,要不我再弄些告示,到别的乡去张贴,多贴点。”赵小兰建议。

    “也只好如此了,多弄点,我和你两人分开去贴。”赵大勇有些愁眉苦脸的点点头。

    “大勇在家吗?”夫妻刚想出门时,却是有人找上门来了。居然是陈家村的村长兼村支书陈德仁,一个四十多岁的干瘦老头,已经连任好几届村里一把手的职位了。

    陈德仁在村里的辈分蛮高的,陈大勇还得管他叫阿公,两人一个村虽然熟识,但以前却是没什么来往。

    陈德仁是个很干脆的人,也没跟陈大勇客套,或者说他根本不屑跟陈大勇客套,直接开门见山的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原来他家的老二,今年初订了婚,下半年就想张罗着结婚,所以呢,他们家准备起栋新房子。乡里乡亲一个村的人,谁还不知道谁,赵大勇的手艺和为人他是很放心的,加上他又刚好看到了贴出的施工队告示,于是便找上门来了。当然,主要还是考虑到造价的问题。都是熟人又是对方的父母官,再加上有那么一点亲戚关系,想来陈大勇也不敢给他这长辈乱报价,黑他的钱。

    头一个生意上门,而且还是村长大人,陈大勇当然不敢怠慢,也不打马虎眼,稍稍估算了一下,便给他报了价,包工包料的给多少,光包工的话给多少。他在这一行干了十几年,可也不是白干的。报价十分的合理,几乎是没赚什么钱。再说,陈大勇也不是没有头脑的人,这开门红第一单生意即使不赚钱也要尽量做好,不然以后谁还给他活儿干?

    想来陈德仁之前也了解过行情,对于陈大勇的报价很满意,当即便点头答应由他包工包料,保证质量,可以马上去“老秀才”那里立协议,让他明天开始就带队去施工。

    一家人欢天喜地的跟着陈德仁出了门,来到“老秀才”处立好了协议,签了字。陈德仁故作客气的要让陈大勇跟他一起回家先拿一千块的定金。陈大勇很识趣的连说不用,陈德仁当然也没坚持。

    接到了头一单,而且还是村长大人的活儿,陈大勇当然不敢怠慢,当即便骑着他的凤凰车去联系兴旺施工队全体队员,通知明天上工,然后便又马不停蹄的联系砖瓦水泥石灰之类的个体建材商,向他们订货,因为是头一次提货,陆陆续续的花去了几百块的定金。这一次,陈大勇倒有了破釜沉舟的气概,一点也不含糊和节省。

    等到陈大勇回来的时候,天已经全黑了。赵小兰和陈锋娘俩早已等得望眼欲穿。

    一家三口这一夜都几乎失眠,次日,天还没亮,陈大勇便带齐了工具往陈德仁家赶。

    陈大勇带着施工队连他自己一共十一个人,连干半个来月便已建起了一层楼。这期间,陆续有几人主动上门来询问房子造价,其中有一人已经签了协议,交了定金,陈大勇便跟陈德仁解说了一番,分出了一半的人手去那家建房子。因为两家都不是很赶,便也都没说什么,人手也勉强还能凑活的过去,但一个月后,连续接了三桩活儿后,这人手就明显的不足了。在和妻子商量后,还有在陈锋这儿子的一再鼓舞下,陈大勇一咬牙一跺脚,当即便决定扩编施工队,又是一口气招了十人,这回他倒没有再给定金,那些人早已听到了风声,只要有活干有钱赚,哪还较真?

    很快,三个月过去了,村长陈德仁的三层楼房早已竣工,工程质量很是过硬,价钱也公道,赢得了不少的口碑,陈德仁倒也很是干脆的给结了帐,有了这第一笔流动资金后,陈大勇狠下魄力的花大钱给家里装了部固定电话,这还是要接线员的那种,不过这时候固定电话可是极度奢侈品,价钱说出来能让人吓一跳,差不多要三千块钱,还是求了村长陈德仁找关系送了礼,才给办下来,不然的话只能等着。陈大勇之所以装这么贵的一部电话,主要不是为了别人方便联系自己,这时候肯出钱打电话上门的人毕竟还是少数,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摆阔,就是明着告诉别人他陈大勇赚钱了,家里装了电话的人,当然不会没钱故意拖欠工人工资和那些建材商的货款,而实际上陈大勇在拿钱装了这部电话,给工人发放了一部分工资后,这手头的钱早已所剩无几了。但家里装了部昂贵的电话后,这好处还是很明显的,平时村里不大怎么来往的人,也时常的过来串门拉关系了,那些建材老板也不再坚持要求尽快结清尾账了,最明显的是,这业务量也跟着直线上升。

    兴旺施工队通过三个月的发展,果然很是兴旺了起来,活儿开始接的有些应接不暇,队伍的规模也一再扩大,现今正式在编人员已经满五十人,几乎将周围几个乡镇的泥瓦匠搜罗一空,编外的散工一度达到近百人,已渐成气候。

    等到差不多半年过去的时候,陈大勇跟妻子粗粗一算账,这段时间居然净赚五万余元,当然其中也包括还没收上来的一部分呆账和家里的一些额外花费,但尽管如此,手头上还是有三万多的结余现金,两夫妻高兴的一夜没睡觉。

    看着自家这半年来的可喜变化,陈锋很是欣慰,也很感谢老天爷给了他这次重生的机会。家中十四寸的黑白电视换成了二十一寸的“大彩电”,洗衣机、电冰箱也有了,电话也装了,可以说这时代小康标志的家用电器他们家全都有了。

    但身为二十一世纪重生过来的人,陈锋当然也不会就此满足,家里现在虽然有了些钱,但对他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就像那句话说的,“一万不算富,十万刚起步,百万是小户,千万算大户”。他们家离百万还早着呢。

    他回忆这个时代能快速发家暴富的路子,经过几天琢磨后,便想到了这时候的股市来。前世“全民炒股”的时候,陈锋也曾跟着大学里的几个舍友一起凑过热闹,奈何运气不佳,最后赔了个精光。但因此,他也很是了解了一下股市近二十年来的发展历史,其中就有关于1991年股市的记忆,这一年无疑是股市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处于第一次大牛市的“黄金炒股时段”,只要在今年能买到股票,那就等于买种了百分百中奖率的彩票一样,有赚不赔,想亏都难。而就在今年的股市,诞生了两支“神话股”,一个是爱使电子,另一个则是豫园商场,到了1992年的时候,前者盈率达到500倍,也就是说,假如现在花十块钱买入一股,明年只要抛出,这一股就变成五千块钱,十股变为五万块,百股变五十万……而豫园商场股也相差不多,明年的时候也是牛气冲天,一举突破了每股万元大关。这是一个充满了黄金机遇的年代,尤其在这初期的股市里,一夜暴富便不是神话。

    但现在的问题是,陈锋现在才只有七岁而已,怎么去说服只有小学文化的父亲跟母亲,让他们千里迢迢的进大都市买股票。

    正文 第6章 股票梦

    陈锋在家左思右想了一两天后,才让他想到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毕竟时间不等人,现在早入市就等于早赚钱。

    这一天早上,一家人吃早餐的时候陈锋故作一脸苦恼的说道:“爸,妈,我昨天又做了同样的一个梦。”

    陈大勇没好气的说道:“你这臭小子,是不是做恶梦了?每次让你少贪玩,就是不听话,到处乱窜,比我这老子还忙,现在忙到做恶梦了吧。”

    赵小兰狠狠的瞪了丈夫一眼,安慰儿子道:“小锋,别怕,你大概贪玩伤了元气了,吗今天炖只老母鸡给你补补身子,过一两天就好了。”

    陈锋故作辩解道:“妈,我做的可不是恶梦,而是好梦。我梦到我们家住进了洋楼,家里还开上了轿车。”

    陈大勇不由笑了,谐谑道:“哦,什么样的洋楼?几层的?轿车是什么牌子,是红旗吗?”

    陈锋一本正经的说道:“不是在我们这里的洋楼,是在上海,是两层楼的,那里的人叫别墅,上下两层的套房,有好几个房间,几百个平方米呢。轿车牌子叫奔驰,德国原装进口,一辆要百来万。”

    陈大勇夫妇听得齐齐一呆。

    “小锋,你没发烧吧。什么别墅、奔驰的?”赵小兰很是不放心的摸了摸儿子的额头,又比较了一下自己的。

    “妈,我可没发烧,我清醒着呢。还记得上次我让爸当包工头的事吗?我之所以那样,是因为我在之前,一连好几天都梦到爸爸当了包工头,然后我们家买上了大彩电、电冰箱、洗衣机。”

    “你这小子,说什么胡话呢?这也能让你梦到?还连续好几天梦到?”陈大勇第一个不信。

    赵小兰却是有些半信半疑的样子,问道:“小锋,你没撒谎吧。哪有连续好几天做同一个梦的?”

    陈锋故作生气的说道:“我好好的干嘛跟你们撒谎?我确实梦到了吗?我这两天还梦到爸爸去上海买了很多叫做股票的东西,赚了很多很多钱呢。”

    一听赚钱,陈大勇夫妇俩都不由眼前一亮。

    陈大勇有些震惊的问道:“儿子,你真梦到爸去买这……股票了?还赚了好多钱?”

    股票这东西,陈大勇还是前几天由村支书陈德仁带着去邀请乡里领导吃酒的时候,听那几个乡领导说起过的。说是这玩意现在在上海和深圳那边刚兴起没多久,很多人都去买,据说很赚钱。而自己儿子才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